四大共鸣腔发声哪种最好听

2024-03-28 16:09配音知识浏览:75次

最新回答:四大共鸣腔分别是胸腔共鸣、喉腔共鸣、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。每种腔体的发声方式和声音特点都略有不同,以下是对每种腔体的详细回答:1. 胸腔共鸣:胸腔共鸣是通过利用胸腔空腔发声。这

我要提问

登录后回复

6 个回答

  • 共鸣有三种:胸腔,喉咽腔,头腔。混声是胸声与口腔音一定比例的结合,或者口腔音与头声一定比例的结合。按共鸣来分:胸声,混声,头声。因为纯胸声和头声都是理想状态,我们不可能做到发声只用一个共鸣腔体,所以我们一般唱歌或者说话,都是一定比例结合的两种共鸣。
    赞0回复举报
  • 离沐倾城
    离沐倾城
    昆曲历史久远,素有百戏之祖之称,文人雅士的大幅度介入,从一开始就有着清新脱俗,典雅别致的特性,以至它的\"声腔\"永远都是那样雅雅的、酥酥的、糯糯的,夹杂着书韵。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方法吧!   昆曲的发声方法 1.岳、石发音的缺点 昆曲小生发音分三种:阴嗓(小嗓)、阳嗓(大嗓)、小阳调(大小混合嗓),特别强调交替使用。岳和石在曲唱上各自发音是有缺憾的,虽然都在用技巧极力掩盖,但这种缺憾是由具有女性特点的生理条件造成的,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。 岳(指现在的岳,80年代岳发音稍正)的发音基本都在头腔音,难分阴阳。从听觉上很难分辨大小嗓,高音区的小嗓比较宽厚,这跟她本人的音质有关。沈先生曾指出她“缺小阳调”,从现在来看也是这样的,所有发音指向越剧——明显没有膛音、没有昆曲小生的胸腔/腹腔的较低沉浑厚大嗓。 石。相对于岳来说,石的大小嗓比较清楚,且有膛音。她音质比较清亮,但嗓音不宽。这个缺点在大嗓上很明显体现出来。她在小阳调和大嗓的控制上很有特色,发声位置是靠后的,声音很扁,吐字多带膛音,以增强力度。这并不是传统昆曲的发音。石主要靠气息调节,弱点和岳一样在于,声音只能上去,但下不去! 总结:岳石共同的很明显的缺点就是胸腹音的大嗓的缺失,听上去很薄弱。这也是为什么她俩不唱大官生的原因!(蔡伯伯多次强调大官生就是唱膛音。。寒)女性声音较窄,气力相对不足,这是生理决定的。相对于曲唱,两位老师的舞台表演更值得称道,都十分地,有特色! 扩展阅读: 一直以来昆曲被人以‘宫廷艺术、‘文人艺术供奉着,虽说它在明末清初曾经风靡一时(‘家家收拾起,户户不提防就是昆曲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),但是昆曲的这种特性注定它是小众的艺术,‘阳春白雪的昆曲正是以这样的高姿态‘曲高和寡着。京剧的形成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,但是他的\"声腔\"艺术的发展却达到了相对的极致。无论生、旦、净、丑,各个行当匀称相长,流派纷呈,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局面。尽管时代改变了,但是京剧留在我们心里,挥之不去的还是他经久不衰的大量唱段(声腔)。何谓\"声腔\",\"声\"即声带也;\"腔\"即口腔也。\"声腔\"就是通过声带的不停振动把声音从口腔中送出来。每个人都有一副声带,但每个人的声带都不尽相同(有肥有瘦),因此出来的音色,效果都不同。正因为如此,才会有(像梅、尚、程、荀;谭、余、马、杨等等)流派的涌现。京剧的\"声腔\"尤其体现在它\"发声\"的技巧上面,四大名旦,十大须生我就不一一例举了。从古到今,京剧和昆曲小生演员都是非常难培养的,京剧也就出了三只\"老虎\"即姜妙香、俞振飞、叶盛兰,昆曲就更少了,俞振飞是其代表人物。为什么小生不能像青衣、老生、花脸那样人才辈出呢?我认为,这跟我们小生行当\"发声\"的高标准、高要求有着密确的关系。因此,在这我主要想谈一谈京剧和昆曲小生的\"发声\"。 一.京剧和昆曲小生的\"发声\" 为什么我说京剧和昆曲小生的\"发声\"是高标准、高要求呢?因为它不同于其它所有的行当,你看,旦角用的是\"小嗓\",老生用的是\"大嗓\",而小生却是\"大小嗓\"并用,也就是用旦角的\"小嗓\"来发老生的音,并且小生还分很多种(有稚尾生、官生、巾生、穷生等等),每一种\"发声\"都不尽相同。所以,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它们的\"发声\"特点和方法吧。 (一)京剧小生\"发声\"的特点和方法 京剧小生和京剧旦角都是用小嗓子来塑造人物的,因此我们的先辈为了区别于旦角,在小嗓的基础上创造了\"龙音\"、\"凤音\"、\"虎音\"。\"龙音\"即‘龙调是京剧小生唱法之源,萧长华老先生说过:\"在皮黄戏逐渐形成以及在它开始盛行的时候,小生的唱腔中有一种称为‘龙调的唱腔。这种腔是用宽嗓唱的,腔调比较接近老生的腔,声调非常高亢,有些类似今天‘娃娃生的唱法①\"。所谓\"龙音\",唱时像行云流水般,由于‘龙调的调门非常高,唱的时候光用宽音是盯不住的,必须以整个胸腔为‘底座;气自‘丹田一蹿而起;\"牙关\"打开,\"内口\"张开,这些动作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。\"凤音\"接近于旦角的音色,但是唱法和劲头不一样。大小嗓掺着用,俞振飞先生说:\"姜妙香先生借鉴旦角的唱腔唱法,贵在‘化得好。虽说他的[娃娃调]吸收了许多旦角腔,但都已使之小生化了②\"。尽管融入旦角的腔,而唱法仍必须带有阳刚之美。该拔高的地方就得高耸入云,该出亮音的时候就得响堂。\"凤音\"唱时流畅委婉、棱角分明;必须以气带声、声情并茂。要以高亢的情绪带动气息,积极主动地配合声音的流动。用气息裹住声音,使声音听上去饱满醇厚;丰富充实而情韵不匮,具有立体感。\"虎音\"是小生和旦角在唱法上最根本的区别。萧长华老先生说:\"小生的唱要有‘虎音③\"。虎音指的就是刚劲的音,吐字要有力,行腔起落也都要有力,从我个人的经验角度来说,我认为\"膛音\"也应该算在\"虎音\"里面。\"膛音\"即小嗓的低音。它是一种来自\"胸腔\"的共鸣,在低音区把小嗓放宽放亮,使它听上去能和中音区统一。而\"虎音\"同样来自\"胸腔\",但它始终是贯穿于低音区和中音区,乃至高音区。唱来气宇轩昂,虎虎生威,当然,更多的是靠气息的支撑。小生的唱必须要有\"虎音\",吐字行腔由始至终都要带刚劲儿。老前辈著名小生徐小香先生唱《监酒令》,大段的[二黄慢板]、[西皮原版]等,用的就是\"虎音\"。这些唱腔的结构和格调,几乎和旦角没有什么区别,但徐小香唱来,犹如虎啸龙吟。由于他唱得好,使人听起来确信是小生决不误会为旦角。 我觉得京剧小生的\"发声\"可以分为两种。一种即以周瑜、吕布这种\"武小生\"为主的,多是\"龙音\"和\"虎音\"相结合的方法辅以\"凤音\"。一种就是以许仙、梁山伯这种\"文小生\"为主的,多是\"凤音\"和\"龙音\"为主旋律而辅之以\"虎音\"。当然还有像陆文龙、李存孝等以武功身段为主的\"武小生\",在这里,我主要想讲讲前面两种。我的京剧开蒙戏是《罗成叫关》,它是一出典型的‘龙、‘虎音并用戏。一上来就是一套完整的〔唢呐二黄〕,这种唱腔必须用演员的声音盖过唢呐的声音,我们常说的\"嘎调\"再这里得以体现。这出戏表现的是自刎疆场英雄的气概,故以唱腔古朴简洁,浑厚磅礴著称。整个唱段要以头腔共鸣为核心,喷口要有力,由于整段唱腔都非常高,声音要求\"低开高走\",‘挂在上面,我为什么说声音要‘挂在上面呢?因为,声音在非常高的`时候,很容易虚掉,发飘,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。因此,‘挂在上面,下面要像有根线一样拽住它,声音越高,下面拽得越紧。\"龙音\"和\"虎音\"再这里得以发挥到极致。为了把这出戏学好、学瓷实,每天清晨六点不到,我就跑道学校操场旁边的竹林里‘喊嗓子。我的导师毕高修先生,嗓音圆润、色泽透亮。他每天领着我一起喊,一喊就是两年多,这段宝贵的时间让我受益非浅。老师让我模仿他的声音,用‘伊‘啊或拌上音符‘ 1 3 5ⅰ5 3 1 来进行训练,老师唱一遍我跟一便,还用‘哈气来锻炼气息的弹性。要求气息:短促、有力;小腹:收紧、外扩(感觉)。\"文小生\"顾名思义就是文弱书生,因此它的\"发声\"就不能太冲,\"虎音\"稍微收敛一点。就拿叶盛兰的《柳荫记》〈远山叠翠〉一段〔西皮原版〕来说吧,他在这段描写山峦叠翠,碧波小桥,鸟语花香的唱段里,运用柔和甜润的\"凤音\"唱出了梁山伯温文儒雅赞美大自然的心声;而又在〈我好似万箭穿心〉〔西皮小导板〕和〔西皮散板〕里,使用\"龙音\"来表现高腔,唱来难度较大,但他却能信手拈来,游刃有余。低腔,他又运用了\"擞音\"、\"哭音\"等来表现人物,使人物有内涵、有深度。这种\"文小生\"的发声训练基本延续了\"武小生\"的方法,只是在塑造人物时略有不同。我们都知道假嗓子是‘伊音好‘啊音差,因此我们还要用‘呔咳、‘呔!马来--等开口字来训练喷口和开口音,这很关键。 (二)昆曲小生\"发声\"的特点和方法 昆曲小生的\"发声\"主要分\"大嗓\"、\"小嗓\"、\"中(阳调)嗓\"。昆曲泰斗俞振飞说过:\"唱昆曲小生曲子,必须交替使用大小嗓④\"。一般习曲之人都知道D调‘ 3 以上的中、高音要用\"小嗓\"唱,D调‘ 3 以下低音用\"大嗓\"唱,\"中嗓\"即‘阳调,就是大小嗓过渡的音。\"大嗓\"即本嗓、真嗓。它低柔沉缓,唱来容易声音塌坠,露出嘶哑低沉的喉音。所以要用底气托住,使它平稳、饱满。《玉簪记》〈琴挑〉[懒画眉]一段就是典型的唱段,音调低沉,把潘必正寄居尼姑庵,孤欹独枕、闲步无聊的心境表露无疑。整段旋律在低音区流转,特别是‘月明云淡这句,低音‘ 3 贯穿始终,这对演员嗓音的要求非常严格。 \"小嗓\"即假嗓。唱来清新委婉、流丽悠远,昆曲的声音绝大部分都在中、低音区,因此特别强调:身心放松、两肩下垂、一唱三叹。当然高音区也很重要,例如《长生殿》〈迎像哭像〉[快活三]‘ 俺只见宫娥们 [朝天子]‘ 存殁参商 ‘ 你在哪厢 等等。这些高声部在这折戏里可谓是至关重要的,它是表现唐明皇在看见杨贵妃的雕像时,心生思念、悔恨交织的情绪至高点,它既是一种感情的宣泄、也是一种情绪的渲染。唱时爆发力十足,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腹肌、利用横膈膜的弹性作为依托,使情绪能够在霎那间随着气息喷发出来,这在昆曲里也是十分常见的。\"中嗓\"是大小嗓过渡的声音,也就是昆曲里常说的‘阳调。这种音既不是旦角的尖嗓,也不是老生的阔嗓,它是昆曲小生特有的阴、阳调相互渗透的过渡音,这种阴、阳调在昆曲的每个曲牌里都是有所体现的。《牡丹亭》〈惊梦〉[山桃红]‘则为你如花美眷里如花美眷的音符‘ 1 2 1 2 1 2 6 , ‘ 1 是真声:气要拎起、托住,‘ 2 是假声:声音要含住、气息要顶住(这是关键);《长生殿》〈迎像哭像〉[端正好]‘是寡人的寡字,音符是‘ 2 ,‘比翼孪凰的凰字,音符也是‘ 2 ,它们都是在‘ 2 音上放‘阳调的,也就是说,这个‘ 2 必须真假结合。前面[山桃红]的‘ 2 音是假声,唱时要先由前面的真声滑到假声;后面[端正好]的‘ 2 是真声,唱时却是从前面的假声滑到真声。‘阳调不好掌握,唱实了扎耳、生硬;唱虚了出不了音、和旦角没区别。因此,我认为这是昆曲里面的‘真声阳调和‘假声阳调,也就是真嗓放宽和假嗓放宽发出的声音。这种‘阳调乃昆曲小生特有,也是区别于昆曲旦角声音最重要的标志。 我觉得昆曲小生的\"发声\"也不外乎两种。一种即以唐明皇、建文帝、李白等等,以戴髯口、穿蟒为主的\"官生\",并且以洪钟大吕般的声音赋予其地动山摇的气魄。一种即以柳梦梅、潘必正、秦钟等等,以拿扇子、穿褶子为主的\"巾生\",并且以声若游丝、一酣三宕的声线赋予其翩翩潇洒的柔情。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,素有活‘ 唐明皇 之雅号,他塑造的‘ 唐明皇 实有乃师(俞振飞)之风范。我的\"官生\"开蒙戏《迎像哭像》就是蔡正仁老师教的,老师说:‘唐明皇是皇帝,必须要有皇家气派。首先要从声音上面去塑造它,要求声音,要沉稳厚重、坚若磐石;要有气势、有力度;要像大吕洪钟一般。老师还说,为了模仿俞振飞老师的声音,每天跑到河边喊嗓两个小时,而且经常用京胡来吊嗓,一吊就是好几个小时。老师教我们用‘ A 即‘ 啊 音来练习,‘ 啊 是开口音,只要微微张口,不断用气息冲击声带即可。要求:站如松,身体自然放松;下巴微收,抬软腭;嘴角微抬(微笑),提笑肌。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,乃当今昆曲界德艺双馨的\"巾生\"翘楚,她塑造的\"巾生\"形象,个个栩栩如生、气韵流芳。我跟老师学了《拾画叫画》、《偷诗》、《湖搂》等戏,老师反复强调说:你所表现的人物是个年轻的书生、俊朗的才子,从声音上,首先就要年轻、挺拔、漂亮。怎样年轻?首先声音必须具有‘儒气,不能过于洪亮,而又不失清亮悦耳、清新雅致,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气息来控制声音。要求:气沉丹田,蜻蜓点水;字字珠玑,音膛相会。老师要求我们用‘笑声来练气息,由高到低、由矮到高;由小声笑到大声、由大声笑到小声。 二.\"发声\"的误区与科学的\"发声\" 我们都知道,追求\"大嗓门\"是很多演员的通病,就怕别人听不见。这种\"大嗓门\"近听挺响堂的,但是不打远,金属音不够,传不出去。我们再听一些老先生的唱片,他们的\"发声\"都是近似于小声‘哼唱这种,但是调门是高的,就像生活当中的讲话一样,只不过它是有旋律的。这种像讲话一样的\"发声\"是\"松弛\"的,也是我们当前一些演员所不具备的,它是靠气息来支撑,气息是声音的动力、源泉,没有气息就不会有声音的存在。任何人,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,都一定是用肺部经气管来传递气息的,因此,无论有意还是无意,都有或多或少的共鸣,区别只在于共鸣的质量而已。而共鸣的质量却取决于气息与声音如何调配和处理,首先让我们来谈谈\"发声\"的误区吧。 (一)关于\"发声\"的误区 现在的一些演员(小生)在\"发声\"上存在的\"大嗓门\"问题非常普遍,以为声音越响亮越好,其实不然,这样很容易造成声带与喉部肌肉的过分紧张和气压推力的过于猛烈,从而导致声音过实、僵硬,流动性差,缺乏弹性和柔美之感。长期用这种习惯\"发声\",声带很容易发生各种病理变化,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声音‘塌钟、‘声带小节,现在的一些演员在四、五十岁就出现‘塌中情况,这都是其用声不当造成的后果,这是误区存在的一方面,也是我们演员自身的误区。俞振飞是昆曲界‘泰斗级的人物了,他吸收、借鉴了京剧的发声,使其在京剧和昆曲里面如鱼得水。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,他的嗓子还是那样有共鸣、有金属味。当然,这离不开他\"发声\"的科学。误区存在的另一方面,是当前的戏曲教育误区。什么是正确的\"发声\"?我相信,每个老师都能讲出一套与\"发声\"有关的理论,关于正确与否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罢了。这就是目前戏曲教育界的现状,没有一套\"行之有效\"的方法。这些老师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西洋发声的训练,却用这种他自己也在摸索的、吸收借鉴过来的方法在施教育人,这种方法也许适合他自己,但并不适应每一个人。一味的叫学生‘打开、打开、再打开,无止尽的打开只能让声音空洞无力,缺乏色泽和明亮度,而且容易造成声带的疲劳和麻木。这种情况屡屡出现,我\"道听途说\",中专在校期间的一些重点培养对象,到头都把嗓子唱没了,相反,那些曾经被搁在一边的、不被看好的同学\"幸免于难\",最后\"破土而出\"。说得好听是\"倒仓\"的结果,细想来,何尝不是老师们在教学上面的败笔呢?我非常幸运能同时接触京剧和昆曲艺术,但同时也让我尝到了在声音的\"鬼门关\"里那种痛苦的滋味。由于我有美声唱法的基础,在我刚接触京剧和昆曲的时候还是很容易就上手的,那是因为我可以不必过多的考虑别的,只需单纯的把声音发好。随着对京剧和昆曲的进一步了解,问题也就出现了,怎样处理京剧、昆曲和西洋发声之间的关系?三者之间的气息如何协调?我一片茫然、不知所措,以至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丧失信心、苦苦相撑、难以为继。幸运的是我及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尽管我的声音还处在修复时期,但我希望把我的经验提供给大家,希望大家尽量少走弯路。 (二)关于科学的\"发声\" 关于科学的\"发声\",意大利人有一句老话:\"歌唱的艺术就是研究呼吸⑤\"。我国古人也曾高度地概括:\"夫气者,音之帅也;气为声之本,犹如树之根;气动之声发;善歌着必先调其气⑥\"。可见,对于科学的\"发声\",自古到今、从内到外都有一定的定论,那就是呼吸对于一个歌者的重要性。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正确的呼吸状态。 1.正确的呼吸及运用 呼吸,太极里通常称之为\"吐呐\",吐即呼气,呐即吸气。吸气的状态:首先是身体姿势要正确。无论坐还是站,都要保持上半身端正平稳、自然挺拔、立腰挺胸的状态,双肩、脖颈、下巴、牙关、舌头等一却非呼吸器官都要放松,让呼吸器官处于自然的工作状态。口微微张开,口鼻并用,让气流同时进入肺部。同时,肋骨像扇子一样自然打开,胸腹部和腰围四周向外扩张,气息感觉慢慢下沉,横膈膜下压,但小腹要微微收紧,以托起横膈膜,不使之过分下降。呼气的状态:为了持久的\"发声\"和掌握、支配声音变化的本领,就必须要有相对松弛的呼气状态和均匀有节制的呼气能力。我们要始终保持吸气时的状态,同时渐渐收紧小腹,向内向上托起胸腔,形成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对抗力量;然后,以横膈膜与腰腹肌的收缩力量,将气息集中到身体中央形成一个气柱,有控制、有节制地将气息通过呼吸道送出口外。当然,这种状态对于戏曲(京昆小生)演员来说是比较困难的,因为它是一种逢动必舞(武);唱、念、做、打并重的综合艺术。所以我们戏曲的\"发声\"状态被提炼到一个更高的高度:它必须‘内紧外松,比较抽象,你必须去冥想,把身体外在的一切器官都‘松掉,但在身体的里面却有一股气流在流动,它灌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;它更像是在打太极,这股气流由内透外,在你身体的周围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,只有这样你的声音才不会受到外部的干扰。 2.呼吸对于\"发声\"的重要性 早在一千年前,唐段安节《乐府杂录》中,就利用医学科学,将歌唱呼吸总结出来:\"善歌者,必先调其气,氤氲自脐间出,至喉乃噫其词,即分抗坠之音,既得其术,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⑦\"。自外国的\"西洋发声\"传入中国之前,纵观我们的一些前辈艺术家,他们在声腔艺术上都有令人 \"叹为观止\"的造诣。别的行当我就不细数了,小生这个行当吃力不讨好,要求\"五子登科\"(嗓子、翎子、扇子、褶子、靴子),嗓子排在第一位。叶盛兰就是京剧小生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,他的\"发声\"可谓登峰造极,曾经有国外的专家盛赞他的声音是中国的古典唱法,我觉得他的声音具有‘惊天地、泣鬼神之妙。他的气息真是动时\"多则千发、少则毫厘\"。到二十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\"西洋发声\"开始风行,戏曲也开始吸收这种外来的声腔营养,叶少兰是我最想说的一个。他是叶盛兰的儿子,各方面条件优越,惟独没有嗓子,以至他一直都唱出不来,是科学的方法再造了他。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,他要比别人早到两小时到后台喊嗓、练气息才能保证每场演出的顺利进行。石小梅是当今昆曲界四大小生之一,她对昆曲的诠释有她独到的一面(特别注重气息对声音的控制能力),享有\"气韵\"小生之雅称。她的气息和声音自然流畅,高低音运用自如;她的气吸得深,吸得自然,唱时喉咙不使劲,是典型的气音结合唱法。这种呼吸和吐呐的运用直接关系着你对声音的掌控能力。 3.如何寻求科学的\"发声\" 如何寻求科学的\"发声\"?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追求\"大嗓门\",用 \"松弛\" 的声音来获取优美的效果。如何才能获得\"松弛\"的声音呢?我曾经师从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理论教育家谭冰若教授,学习的是意大利正统的西洋歌剧\"发声\"。谭冰若教授把声音比做一个建筑,即声音的建筑。他说:优美的声音是靠\"松弛\"来得到的,声音是建筑,就必须有梁,必须有柱,还得要有地基;那些理论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,我们要的是既看得见又摸得着的,能切实改变我们声音条件的东西。他说:我们要用哪里的力量来歌唱(发声)?我们要把脸部的力量尽量减至零分,只用额头的力量。要求:\"下巴贴脖、喉头下放、五官放松、顶天立地\"。用‘哇字来训练,先用‘ W 把声音送到前端,在前端形成柱子变成‘ A 字开口音,声音靠前,提起到达眉心前方,形成一个盖口,这就是所谓的梁。柱有了,梁也有了,当然不能没有地基,喉头以下都是我们的地基,地基越深建筑就越牢固。我觉着和我们戏曲(小生)的\"发声\"有着\"异曲同工\"之妙:下巴贴脖,我们也讲梗脖,这样有助于竖起咽管;喉头下放,把喉头稳定在深吸气(打哈欠)时的状态,唱得好的,气息顺畅之人,终究是喉头托着声音的;五官放松,对我们来讲就更需要了,保持微笑的深度(一点点),这样不会带来面部肌肉的紧张,从而影响你所要表达的情感;顶天立地,就是要求我们上下顺畅,气息贯通,我们戏曲要求:脚粘着地,气息灌到地面以下;头顶着天(感觉),气冲九霄。气息也是随着我们的声音高低来取决于地基的深浅的,用气息的张力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大小。我以往的经验告诉我,每个人的\"音质\"是不一样的,不要去刻意模仿某个人的音色,模仿的越像就越丧失你声音的本质,永远都是别人的替代品。在这里我想强烈的呼吁一下:在你张口之前,先关闭喉头挡气,屏息瞬间,声带随之迅捷调节好状态,使气流到达声门的瞬间与声带准备发声的时间一致,这种发声的方式,能促使最大限度地将气能转化为声能,既省力又能发出浑圆响亮的声音。要想达到要求,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复锻炼横膈膜的弹性,以及横膈膜和声带两者有机配合的控制能力。因此,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的\"发声\"亦或是西洋的\"发声\",只要你是‘松弛的,只要你的声音和气息同步了,必然能发出相对优美自然的声音。当然,更重要的还要加强老师的队伍,我非常乐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心得,也希望大家能在艺术\"发声\"的道路上少走弯路,这就是我写这篇论文的初衷,也许有什么不适之处,望大家多多指正。
    赞0回复举报
  • 三字故事
    三字故事
    头腔共鸣的发声方法是: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。窦部各空间有额窦、筛窦等。它们属于固定空间,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。体积小,位置高,这种共鸣色彩明亮,集中而柔和。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,减轻下颌重量,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,眉心处也有微振感,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。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,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,使声音进入头腔,形成共鸣。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,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。还要注意的是,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,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即可;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,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的骨面上振动。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,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中去,认为——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,而且这种唱法,声音不会疲劳,永远年轻。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,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,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。“哭腔”则是表现忧伤、孤寂的情感的一种演唱方式。一般来说应用于乐句开头和结尾比较广泛,扩展资料:头腔共鸣的重要性:从理论上讲,获得良好声音的重要因素便是获得头腔共鸣,而在我们实际演唱过程中,人主观感受到的是面罩这一部分在振动,而面罩腔体则是由额窦、上领窦以及颧骨组成的。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一,也就造成了感觉面罩部分振动的部位也不一样。歌唱的时候只有使声音进入面罩,才能使声音更明亮、更就有穿透力。其次的作用是利用头腔共鸣,更能使声音上下统一、咬字清晰以及向更高音区扩展。也就是说利用头腔共鸣能够使歌者在歌唱的时候,对声音位置准确定位,一张嘴、一发声都是在同一个地方,即通常所说的高位置演唱,一旦声音处于高位置上,那么无论歌者唱什么音或是以多大的声音唱都能够运用自如,这时,便可变成了声音的控制者。那么,声音就可以流畅、连贯的发出来了。利用头腔共鸣可以增加歌唱的持久性。如果一个人的声音条件很好,而没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做指导,那么他的演唱生涯注定是短暂的,是因为每个人的声音条件都是一定的,即使是拥有再好的本钱,如果长期用本钱来歌唱,就会损坏声带以及出现各种各样的嗓音问题。反之,如果好本钱加上正确的、科学的方法来演唱,那么即使是到晚年声音也可以很漂亮的。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头腔共鸣
    赞0回复举报
  • 183414
    183414
    我是学流行语唱法的!首先发声位置来说区别的话!美声是靠后!流行唱法是靠前(跟平常说话的位置差不多),民族唱法的发声位置较高!美声唱法的咬字要求统一圆润!归o韵!声音共鸣始终保持胸腔共鸣!音色比较浑厚!民族唱法则以头腔共鸣为主!音色较尖,音色无变化!流行唱法咬字接近说话的音色,共鸣使用比较丰富,不同曲风的需要运用不同共鸣来达到音色多变!
    赞0回复举报
  • 渲染
    渲染
    四大共鸣腔发声,为了获得既统一又丰富的整体歌唱共鸣效果,无论演唱高中低音区的哪一个音,均应该是头腔、口腔、喉咽腔、胸腔共鸣所组成的“混合体”。歌声的共鸣,在声响学中归属于“强迫震动共鸣”一类。所谓“强迫振动共鸣”是指声波以物体作媒介传导到另一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共鸣。歌唱活动中的共鸣绝不是一种单纯形式。歌声的共鸣原理既属于“强迫振动共鸣”,同时也具有“感应振动共鸣”的效能。1、口腔共鸣的基本特征歌唱时,口腔的负担比较繁重。一方面,通过口腔的调节可使发声通道内获得良好的基础共鸣——喉咽腔共鸣、口腔前后部共鸣,并以此两腔的共鸣为基础发展更为丰富的胸腔共鸣与鼻腔共鸣。另一方面,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等语言形态也要依靠口腔内各器官阻气来完成。此外,还要协调口腔咬字阻气与喉部发声的复杂关系。如果语言咬吐与发声共鸣不能有机协作,势必会造成歌声与语言脱节,致使词义表达不清,失去歌曲应有的艺术感染力。2、胸腔共鸣具有胸腔共鸣的歌声宽厚深沉,泛音浓郁,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,是人声不可缺少的共鸣因素。形成良好的胸腔共鸣,首先必须有一个扩大的胸部共鸣腔,胸腔扩大时,喉部颈部气管乃至锁骨部、两肋部均应保持自然放松,没有挤压和紧张的感觉,才能使声波顺利到达胸腔形成共振。3、头腔共鸣鼻咽腔上部各窦中所形成的共鸣。色彩明朗、辉煌,灵巧而富于表现力。鼻与鼻咽腔参与共发声共鸣活动,即“高位安放”,采用“嗅吸香味”的方式发声。4、混合共鸣高声区偏重于上部共鸣特别是鼻腔共鸣(头部各窦);低音区偏重于胸腔共鸣;中音区则是口腔共鸣起主导作用。
    赞0回复举报
  • 风下听雨
    风下听雨
    四大共鸣腔分别是胸腔共鸣、喉腔共鸣、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。每种腔体的发声方式和声音特点都略有不同,以下是对每种腔体的详细回答:1. 胸腔共鸣:胸腔共鸣是通过利用胸腔空腔发声。这种腔体发声时,声音产生于胸部底部,声音的低音和共鸣较强,音色较沉稳。胸腔共鸣适用于演唱低沉、富有力量感的音乐或表达强烈情感的曲目。2. 喉腔共鸣:喉腔共鸣是通过利用喉咙空腔发声。这种腔体发声时,声音集中在喉部,音色比较明亮、尖锐。喉腔共鸣适用于演唱高音、发出高亢激昂的音调或表现紧张激烈的情绪。3. 口腔共鸣:口腔共鸣是通过利用口腔空腔发声。这种腔体发声时,声音集中在口腔的前部,音色较为清亮、明亮。口腔共鸣适用于演唱柔和、清晰的音乐或表达细腻情感的曲目。4. 鼻腔共鸣:鼻腔共鸣是通过利用鼻腔空腔发声。这种腔体发声时,声音经过鼻腔共鸣,音色较为柔和、温暖。鼻腔共鸣适用于演唱柔和、抒情的音乐或表达温情脉脉的情感。每个人的声音特点和偏好不同,因此对于哪种共鸣腔最好听,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。最好的声音取决于个人的音乐风格、个人嗓音特点以及他们希望传达的情感。重要的是,无论使用哪种共鸣腔,都应正确使用,并且通过适当的训练和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声音表达能力。
    赞0回复举报
我也是有底线的人~
点击加载更多